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公司动态

重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型机械论文十篇

  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的今天,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机购置补贴的出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是对农民农业生产的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有效进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庭院经济,基本上取代了人和畜力而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机械逐渐向科技型、节能型、环保型、多功能型和大型复式方向转变,有效地改变了农机单一和机械动力占比重小的落后局面。

  在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农业机械的高科技含量也有了大幅度上升。不仅大大地改变了各乡镇及村社过去小型、轻型农机具繁、杂、多,而大中型、先进型农机具少,新型中高档型农机具更少的这一不协调现象,而且解决了过去由农业机械作业水平低、速度慢、机具质量劣、假、废等诸多原因而导致的农业减产、少产、不产的问题。

  现代农业机械都在向高科技和高含金量领域快速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已经实施了农业购置补贴的惠农政策,就是为了有效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切,还体现了地方各级政府服务于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宗旨。政府部门要上下各部门积极全力配合和支持农业及农业机械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这项惠民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是调动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使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有力地振兴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四是既振兴了农村农贸市场的经济,丰富了农村市场的新气象、新活力,又带动了农民的消费,有力的拓宽了农机服务领域及相关产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农机大户和专业化合作组织的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的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得到了日益扩大。农民和机械大户之间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搭上了奔小康的快车。

  这一政策推进了农业由规模化向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落后的农业观向现代化农业观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李作义,商守先.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徐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

  [2] 张金秀.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03).

  [3] 史加胜.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06).

  [4] 勾宏图,徐建锁.知识管理在农机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6(06).

  [5] 李彩霞,于清东.德州市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07).

  [6] 秦鸿波,梁新华,吴梅屿.农业产业化需要更深层次的农机化推广服务[A]. 《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转型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蓬勃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与其他教研型及科研型等学术型不同,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实际生产一线,因此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极为重要。由于应用型高校概念提出及发展相对较短,目前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地位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尽快适应本科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正经历着从学术理论的培养向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如何在教学课程中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成为了机械原理教学改革中探索的重点。

  本文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实施过程的具体措施,重点讨论了机械原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具体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方式。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是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及机械制图等课程为基础。机械原理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机械设计等后续课程及对机械专业的把握程度。

  与理论力学等理论课程相比,机械原理更加结合实际,主要研究对象涉及了机械的相关机构;同时,又与专业机械课程有所差异,机械原理具体没有研究机械的具体类型、零件等,而是研究各种机械中的共性规律,因此其理论性较强,计算较多而表面上显得实践性不强。实际上,机械原理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得相当紧密,研究对象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如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铰链机构、连杆机构以及间歇机构等,这些典型机构是组成任何复杂机械系统的基本单元,在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 另一方面更要 注意这些原理和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对于多数没有经过工程实践经历的同学来说,仅凭书本平面图、挂图或模型图难以深入掌握一个立体结构及一个运动的机构,这就成为学好机械原理的拦路虎;同时常规的实验、习题、课程设计题目等难以满足现代工程教育的理念。学生学习效果差,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最后学生的学习仅以通过最终的课程考试为目的,而实际上没有很好掌握其机构的本质,更无法进行机构的创新设计,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则应更加注重学生结合实际生产,而相对弱化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实践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应用性、实践性。而传统的机械原理教材和教学内容、方式过于偏重与理论,而弱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讨论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机械原理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具体包括: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内容是建立在纯机械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则是以机构的分析为主,侧重对机械的认知及其性能的分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机构、新的理论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教材相对陈旧,仅通过书本内的知识不能较好地适应实际工程中的要求。

  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强调:分析与设计的高度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设计训练及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经典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内容互为依托;各教学环节有机衔接,整体优化。将课程教学分为两个并重的理论教学系列和实践教学系列。如考虑到学时的有限性,淡化了与理论力学相重叠的内容,删除了与现代技术不相适应的图解法等。实践教学上将实验、课程设计、课外作业进行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具体措施包括:

  1.实验项目合理安排,如在课程一开始就开设“机构及零件认知”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避免以后的学习中“纸上谈兵”;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开放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机构并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开放机构创意实验室,提倡学生自主搭建各种机构组织满足不同的运动目的等。

  2.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雷同,达不到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打破课程设计题目的单一性,提倡综合性设计;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结合实际中常见到机器的不足,指导教师主要把握题目的可行性和答疑,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设计能力,同时也避免了抄袭的可能性。

  3.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适当减少传统的小题方式,增加综合性机械原理大作业,主要以项目驱动方式,分组设置不同的子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软件对机构运动、动力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加强团队合作和工程设计能力的提升,最后通过答辩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评价,拓宽课程考核的方式。

  机械原理课程不仅具有理论强度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应该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培养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衔接。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机构的抽象,而忽视了机构的具体应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忽视了应用层面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抽象的知识难以掌握而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机械原理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应用层面的引导。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服务地方,学生的就业单位也主要以高校所在地企业为主,如我校近三年毕业生中约71.3%学生在本地相关企业就业。因此,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所处地方汽车类、制造业等发展较快的特点,通过实际的机械来说明机构的应用场合,如讲解曲柄连杆机构的时候,以发动机为应用实例;又如,在讲解凸轮机构的时候,以自动机床的进刀装置为应用实例。采用有针对性的讲解各种机构应用实例,其目的首先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其次是考虑学生就业区域及行业,提高学生服务地方的能力,真正适应地方性的要求。

  机械原理知识相对较多,仅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课程设计等常规的教学方式,还是难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充分。同时,由于整体课时的压缩,学生仅利用课时内的教学难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如何利用课外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能力训练成为新的途径和关键。

  因此,我校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在教学课时以外,通过课外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可以实施的一个具体措施,如组织学生参加机构创新大赛等。由相关老师指导,利用ADAMS、Matlab等软件先设计仿真机构的运动可行性和性能,鼓励学生动手搭建实现最后的实际机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构思――设计――实施的能力,训练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机械创新”等竞赛,“以赛促学”。学生组建机械设计创新协会,配备业务能力较强的老师辅导,举办校级比赛选拔优秀作品,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由学生自主完成机械功能原理的设计、零部件的加工、整机的装配等,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及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实施,我校参赛的“无碳小车”、“基于直径差的硬币分类机”等作品,均获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体现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如何打破传统的学术性培养模式,切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众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探索的新课题。本文以我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措施为背景,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为实例,探索性的实施了一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措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机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亟需积极探索。

  [1]刘迎春, 熊志卿.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4,(10):56-57.

  [2]孙恒, 吴克坚. 机械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波, 林其斌. 应用型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 2013,(02):111-113.

  [4]郭维城, 王琳, 刘小琨等.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5,(01):91-92.

  王波,男,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标志。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农民收入、农业机械价格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产生重要影响,对现阶段的促进政策有重要启示。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

  2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1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随着当今社会中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企业只有实现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提高整体的生产作业效率,才能够变得更加节能、环保、更加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较为传统的机械行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而机械机构构型设计上的创新是机械行业实现创新的基础,也是机械行业创新设计的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

  机械机构作为机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格与否直接决定了机器质量的合格,因此在进行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时,一定要准确的掌握机械机构的设计原理。机械机构构型的设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设计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并不存在任何的设计依据,但是这样的话要实现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就十分的困难,由此可见掌握机械机构构型的设计理论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下面将从两个主要的方面论述机械机构构型创新的设计理论。

  在进行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时,必须运用多样的机构组合,因为较为单一的机构无法满足相应的机械机构创新设计。例如:齿轮机构虽然有很好的运动性能和动力特性,但是由于其运动的方式较为简单,无法满足较为复杂的机械机构运动;棘轮机构虽然可以进行间歇性的运动,但是其运动特性较差,无法满足复杂特性的机械运作;连杆机构虽然使用较为方便,运动也较为简单,但其无法满足较为特殊的机械运动;凸轮机械虽然可以完成任何的机械运作,但是由于其调控性能较差,难以满足需要多方面调控的机械的运作。由此可见,在实际操作中,较为简单的或是单一的机械机构是无法实现机械设备的多方面运作以及较为复杂机械特性的发挥,这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进行机械机构构型设计时,应当运用机械机构的组合原理,将不同的机械机构联系起来,一起运用,这样既能够取长补短,还能够使机械机构将其特性发挥到极致,长远的看,就能够实现机械行业的创新。

  所谓机械机构的变异原理就是,在确定的原有的机械机构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机构化处理或是排列,使原有的机械机构发生变化,最后转化为新的机械机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选择一个原始的机械机构,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对机械机构的构成以及其所受到的约束条件进行相关的分析,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处理,例如: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原始的机械机构系列化,并进行相应的排列组合,进而找出其中不同的结构形式;同时再通过一些测试找出这个原始的机械机构所受到的约束条件。最后依据这个原始的机械机构中所存在的不同的机构形式以及所受到的约束条件,找出更加符合所需要的运行条件,最终转变为一个新型的机械机构模式,进而实现机械机构的创新设计。

  机械机构虽然是一个较为传统的机械行业,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原则。虽然机械机构的创新设计所依据的原理不多,其创新设计大部分需要设计者的探索,但是关于机械机构的创新设计并不是任何没有规矩的,必须依据相应的原则。下面就几个主要的机械机构构型创新设计使用原则展开论述。

  在机械机构运动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缩短机械机构的运动链,因为较长的机械机构运动链,不仅会使机械机构构型的成本增加,还会使机械机构的运行出错率增加,进而影响到机械机构整体的质量,这样就不利于机械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对机械机构构型进行创新设计时,应当考虑到缩短机构运动链这一原则,确保机械机构的质量以及相应的效率,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械机构的成本支出。

  恰当选择原动机原则也是机械机构构型创新性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大部分的机械机构构型都是由不同的机构组成的,而这些机构的连接物就是原动机,原动机有高副和低副之分,不同的机械机构之间所采用的原动机不同,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进行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各个机构之间的不同,采用合适的原动机进行连接,充分发挥出各个机构的长处,促使机械机构运行的更加顺利,进而促使机械行业整体在未来社会中的更好发展。

  除了上述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外,在进行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性设计时,还应当考虑到缩小机械尺寸这一原则。缩小机械机构的尺寸在机械机构构型的设计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机械机构充分的发挥其所具有的特性,缩小机械机构的尺寸是一个很有用的措施。当机械机构的尺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不仅能够使机械机构的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够使机械机构的整体性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此在进行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性设计时,应当尽可能的选择凸轮或是两岸等,这样就能够提高机械机构的使用效率,使机械机构的整体性能得到加强,

  随着现代社会中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机械行业要想实现绿色、节能,并且逐步走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就必须实现创新,而机械行业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从机械机构构型上着手,因为机械机构构型是机械行业设计的核心,只有机械机构构型的设计实现创新,才能够使机械行业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杨国星 .试析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J].科技资讯,2012,,16,(7)

  [2]胡健 浅谈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J].科技风,2011,(17)

  当前,机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能力及科学技术发展不匹配。因此,要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推动教材、教学方法、实验设施建设[1-3]。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应用型本科就读的学生能力明显下降,机械控制工程理论性强、公式多及内容抽象,教学质量难于达到预期目标。为此,应该坚持“保证基础,重在应用,教法先进,强调实例”的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设施及采用先进技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控制工程涉及物理、数学、力学及电工学等学科知识,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教学中容易重视理论设计与计算,轻视工程实际应用,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按照应用型本科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一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按实际需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工程实例介绍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机械控制工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针对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堂精讲、自学讨论、复习多练的方式,介绍紧密联系实际的工程实例。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堂上精讲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讲解内容要容易理解、掌握及记忆。课后安排相应的作业题。开展学生讲堂活动,通过学生登讲台和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敦促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和制作PPT,即强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知识点多而抽象,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特点,通过录像及三维动画可以演示机构的控制过程,使没有实践经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机械装备控制原理。编制多媒体教学和模拟实验课件,实现形象化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复习提供便利。同时,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现有教学方法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互补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

  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是以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4]。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通过集中、整合和充实现有资源,适时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将教学模型、实验设备、工具及实物等课程教学资源向学生开放,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动手实践、激发学习热情的实验平台,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实验转化;同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

  机械控制工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接触企业实际较少,相关领域知识薄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教师知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建设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学队伍。一是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参与学科建设,争取各类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通过密切联系企业,承担学生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指导工作,加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实际工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出发,审视机械控制工程课程在学生知识体系构成中的作用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按基本概念、理论计算、系统设计、工程实例4个模块组织教学。突出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机械控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两个模块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后两个模块构成课程的工程分析及应用能力。模块间相互融合贯通、相辅相成,达到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点、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沿承的经典教学是以显性知识传授为中心,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观念。在课程结构上,建立理论、实验及实践活动3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由基本概念、理论计算、系统设计、工程应用4部分组成,采用适应本校学生能力的应用型教材。实验教学由必修的验证实验、选修的设计实验及开放式的自主设计实验组成,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工程能力培养。实践活动由科技创新、企业实践及课程作业组成,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学生探索及研究对象3部分构成,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5]。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掌握事物发展运动规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重要知识点、研究方法及工程应用。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以学生能力和发展为中心,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

  工科教育的本质是面向工业界,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背景。在机械控制工程的数学模型、理论计算、系统设计、工程应用4部分授课内容后增加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教学,如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电气系统的数学模型、机电液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MATLAB的系统分析、电液伺服控制系统设计、静压轴承控制系统设计、金属切削过程的控制、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控制等。这些实例在机械工程领域常见,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通过实例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6]。

  [1]王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5):76-77.

  [2]黄华存.创建精品课程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8,28(2):46-48.

  [3]蒋强,米林,冯文杰,等.地方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164-165.

  [4]刘吉轩,杨培林.“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90-92.

  [5]吴艳.大班课堂师生合作有效性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0(3):123-125.

  [6]张霞,焦学然.关于环境工程原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0(2):110-1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得到更多用人企业的青睐。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这就要求学校要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加以调整,尤其是针对机械教学这一类对实践性和专业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学科,要告别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单向型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的学习并不能有效的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能及时应变,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机械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并且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深刻理解。

  机械专业学科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理论知识繁多、概念抽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理性思维性强、显得冗繁枯燥并且颇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学生如果没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目前机械教学的现状是以上课老师讲解结合板书教学为主,而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性较强的实践操作,对学生来说能够将这些理论消化理解就很难了,更不用说将其能有效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针对机械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众多问题,切实有效的改变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不能学的现状,要从这些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为出发点,深入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以此为根据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对机械教学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机械专业作为一门纯粹的理工学科,发现其最为有效的培养方案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以及提高模型教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将课堂知识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成为实践性强、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下面将详细介绍机械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不断发展,高新产业异军突起,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枯燥抽象的不足,在辅助机械教学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计算机在教学方面得到一致认可的就是其虚拟化的运用,一方面虚拟化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在实际操作时对机械本身造成的磨损,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整个机械的组装运行的一系列详细流程,使学生更为直观具象地学习机械的实际操作过程,动画和高科技的演示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动态影像化的表现方式在展示教学案例时能够直接客观的展现整个流程,直观形象地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减弱了机械专业的晦涩难懂,才能够更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网站或者自己创建的专业教学网站等平台将一些学习资料、自制的课件和相关的制图软件上供学生自主下载学习,还可以专门设置可以答疑解惑的专栏供同学们讨论学习,营造一种热烈的学习气氛,又能集思广益,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后,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教学也是对授课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计算机制图的操作能力才能制作出出色的教学课件,这也需要学校的配合开展专业的计算机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模型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利用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结合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但是模型教学的缺点就是对于大型的模型不仅重量大难移动,体积大难保管,而且难以避免模型自身的磨损与折旧,导致学校模型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占用面积大,弃之可惜留则无用,因此,对于模型教学的教学改革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可以把旧的模型改造修理再度利用,选出一些有改造修理价值的模型,由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学习的机械理论知识解决修理过程中将会面对的多种实际性的问题,而且还适合集中探讨,各抒己见,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二是自制模型。机械专业的特点就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自制模型就是一种很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在机械制图中,面对复杂的零部件和多样的构造类型,单凭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原理,而通过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选用一些新的安全环保材料,使做出的模型更具有保存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在同学们的研究讨论中,创造一种热烈的学习氛围。

  对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尤为重视实践。可以通过建立大型的实验体系,在学校原有的设施和其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梳理,将原有的基础实验室合并,新增高科技实验室,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机械实验中心,建立健全学校电机、数控、设计创新的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学校要积极与机械相关企业建立长久联系,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生产工作的流程,真正的在工作岗位上将专业知识落地,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校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针对机械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改革,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新型模型教学、增强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鼓励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硬件和实验室的改造,多提供实习岗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其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要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不断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加快专业特色化建设,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优秀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机械设计投行及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技术性,主要研究对象为程式工业机械设备以及机电产品,包括对这些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运行把控等整个流程,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各种知识并且能够有效运用,在学成后能够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的设计制造、科研和运行管理等具体工作。

  新时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临着各领域新型技术的冲击、渗透与融合,如来自于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的支持与融合,使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当前越来越多的行业依赖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专业的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单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往往就可能在十万以上,如通信行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等。2015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要求以人才为本,打造制造业强国。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战略发展机遇,加快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视对高端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养。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对于专业性要求极强,同时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通过动手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创新思维、创新实践。高校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操作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都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械设计制造作业指导。当前,各高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正逐步转变传统的讲解式教学,重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该专业的实践性,使教学更加与时俱进。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教学更为突出,以避免大而全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显著,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化系统的知识,虽然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能为社会提供各种专而精的人才。因此,各高校在机械设计制造中不断加大对专业特色的体现,在教学中设立侧重点,并为学生提供更有专业特色的选择,通过专业的师资力量,围绕社会需求建立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标准,以充分的实践机会相融合,在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储备中做到去粗取精,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中获得一个稳定的地位。新时期下,还需要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充分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责任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在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专业教育,减少非关键性基础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

  当前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涉及的行业与专业技术也越来越广,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等新型技术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各高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加快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换,并加快创新与推广,作为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色。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开发及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将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特色。

  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人才的机械O计制造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日常管理、技术维护以及市场营销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的高级技术性特征越来越显著,在专业教学中,需要不断对力学、计算机学科、网络技术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信息化学科以及自动化学科等有效融合,通过各技术学科之间的优劣互补,建设应用性更强、复合型更高的学科。

  在教学中,加快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的能力,在技能运用的同时,培养开发与科研意识和能力。机械制造正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设计的数字化、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以及精密检测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产教研协同发展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专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要在课堂中强化对这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传授与应用,在各种技术的融合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加强学生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如,机械基本原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知识、测控和自动化等知识,并且能够对软件、外语、计算机以及人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确保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以充足的机械理论知识储备、先进的技术理念、熟练的实践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等,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技术工作中。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旨在向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实用性的机械设计制造人才,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不断渗透到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该专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各行业领域的发展动力,既成为该专业需求的机遇,也对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随着越来越多学科的渗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正不断向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方向发展。

  [1]黄鹏. 浅析新时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色[J]. 科技展望, 2017, 27(2).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机械产品工艺设计采用图纸二维设计已经被计算机图形设计所取代,并且计算机建模能够更加精准,便于修改和演示,能够将复杂的机械结构几何化,为此,机械设计,机械运动方案及各种处理的计算机模拟传输机制之前,要全面分析整个过程,模拟运动系统,设计师通过人机对话做出机械产品之前生产的特殊需求,做出更快,更好的决策的方案计划。

  几何模型建设在机械产品工艺设计中会被经常应用,其包括了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实体模型、特征模型。

  在机械产品工艺设计中,由产品的各个顶点和棱边勾勒出来的几何形状的模型叫做线框模型,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

  图1线模型是一个立方体,其中V代表顶点,共有8个,E代表棱边,共有12条。

  线框模型是三维线性模型,表示产品的透视效果,采用线框模型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设计,表示简单、修改方便、容易识别。

  表面模型是将线性模型中棱线所围成的封闭面定义为表面,如上图中的线性模型棱边E围成的表面表面有6个表面模型。表面模型的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

  表面模型能够反映出机械产品的各个表面特征,例如:在两个表面相交,可以得出表面交线及隐藏交线。对于复杂的曲面造型,利用贝塞尔曲面、B样条曲面等可以制造出飞机、轮船、汽车等重工业机械产品曲面工艺设计模型。表面模型并不能够完全的对机械产品进行准确描述,不能表述表面之间的拓扑结构,无立体性计算模型,只仅限于一个平面上的产品工艺设计。

  实体模型能够正确的反映出机械产品的几何信息,同时能够建立模型各表面之间的相互关联。实体模型包含机械产品的各种几何数据,形状、体积等,能够通过布尔运算转换而成,可以利用表面定义实体模型各要素点,并表述出此面另一侧的实体存在如图3所示:

  上图中(a)为表面,并存在表面外一点P;图(b)中箭头方向代表其方向存在另一侧面;图(c)表面向右旋转箭头表示形体前进方向,单箭头表示形体存在另一侧面。

  实体造型过程首先要通过参数构型由基本几何元素按一定拓朴关系构造若干简单形体,再由为数不多的简单形体经过布尔运算组合成空间实体的内部模型。

  实体模型可全面完整地描述形体,可自动地计算物性,检测干涉,消除隐藏线和剖切形体等,因而能较好地满足CAD/CAM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械产品模型的工艺设计要对产品的各项参数与数据进行描述、定义,其中包括机械产品的各部分零件、结构构造、运动轨迹及功能、图形、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

  机械产品模型数据可以定义为由几何模型和属性模型构成,二者之间连动关系如图6所示:

  机械产品工艺设计,对螺旋弹簧、板簧、齿轮等的运用率较高。如使用标准,成本低,易于购买,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是不是一个几何模型,而是一个所谓的属性模型。另一个例子是,只要作为目标的描述,它的属性,如齿数,模的性质,等等,任何齿轮的产品目录中,只要其型号规格标准齿轮。标准齿轮,也没有必要影片的详细图纸和详细的形状信息,这是属性的典范。此外,在概念设计的函数绘制的曲线图,绘制概略形状的草图,和性能计算的基本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所用模型的属性是一个必要的属性,以完成的设计目标提取模型。

  有模型之间的联锁。例如:作出图片与它相关联的一个相应的绘图部分的设计变更,也可以自动更新,这是连接之间的图形动。另一个例子是形状和大小的值链接的值变化时的大小,形状也应链接的变形,参数化设计包含此功能时,需要进行单向或双向链接的。

  机械设计方法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是广义上的所有机械产品工艺设计,另一方面是狭义上的具体机械产品,包括产品功能、用处等。

  广义的机械设计应包括所有机械的内容,涵盖机械领域,如工业机械,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各种重型机械大,小,微型仪器仪表,家用电器。

  狭义的机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起重运输机械,冶金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橡胶机械,汽车制造,造船。

  无论是概念的广义的机械或狭机械的内容,各种机械在各行业的共同财产的机构来完成的运动或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机械产品的位移或力的变化。

  各种机械产品,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机械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有其属性。这些特性,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计算方法,设计标准和规范,应包括各种机械产品。虽然都属于机械产品,应用的基本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但在不同行业的机械产品在特定的专业差距是巨大的。还遵循一个特定的区域,同时,独特的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机械产品遵循的一般原则。这种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设计。

  在机械设计的产品,而且在整个电力拖动与控制,液压传动,气动,高温和高压,流体力学,化学,跨学科的技术基础。这些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的产品的设计。基本理论与机械联合设计成机械产品领域,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些特点。

  如果你想设计一个特定的区域,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深入和详细的研究和总结找出其独特的法律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许多的法律一定的科学实验被发现。这一次,有时相当可达几年或十年。某些产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机械设计是模仿,总结,借鉴和创造多方面相结合的技术工作。合理的外部条件,合理的设计理念,设计标准和方法可以设计和创造优良的机械产品的设计。

  机械产品的设计还应包括利用现代设计方法,除了强度计算中应该考虑的参数优化,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可靠性分析,人体工程学,工业美学,绿色设计标准。

  现代机械设计将应用于有限元设计,虚拟设计,坚固耐用的设计,并行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设计最新的电脑软件。

  机械产品的设计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设计出客户满意的产品。

  利用模型建设进行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是采用计算机软件虚拟出机械产品的形状、性能及工作原理,通过人机交互让用户虚拟感受机械产品性能。计算机图形能够以三度空间,将现实环境虚拟化,进而能够降低机械产品设计预算,实现完美体验,并能够根据用户要求进行随时更改,达到机械产品最优状态。

  [1] 张晓华等.系统建模与仿真[M].第一届维修工程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6).

  [2] 艾树峰等.ADAMS 机械设计高级应用实例[M].电讯技术,2008(4).

  [3] 麦静惠等.虚拟样机技术及在ADAMS上的实践[M].机械设计高级应用实例,2005(2).

  当前,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行业人才的竞争,具体来讲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而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地与摇篮,理应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水平。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在教学中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人才质量的优化,因此必须大胆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更优质的机械设计人才。文章就注重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创新是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源动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机械设计专业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专业,而当前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而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那么,如何改革机械设计教学方式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职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繁杂、概念很多,对学生来讲有很大的学习难度。因此,为了实现让学生学会、想学、易学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摒弃以往的以教室为场所、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出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敢于回答、活泼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应强调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心理方面,还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机械设计知识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从而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融为一体。在高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依照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恰当选用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比如,在学习机械设计课程中与“带传动”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借助讨论式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充分讨论之后,每一个小组会选派一个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分享给大家,教师应及时总结、点评小组的讨论学习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可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思考与分析教学内容,从而可从全新的视角看待与分析教学知识点,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提纲为教学主线,将知识点作为教学中心,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得结论的教学流程井然有序,不仅完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机械设计课程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及实验演示教学,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师应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积极转变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提供新途径。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且鲜有机会接触机械,因此他们对机械的认识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机械概念,并使得他们对机械创新有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模型教具进行演示教学外,还应在实验室中建立专门的模型、机械陈列室,将典型的、能彰显出创新意识的机构实物、机构模型、机械等摆放其中,让学生在拆装与观察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掌握机械的主要结构,并能较为精准地掌握机械的关键技术、运动方案及工作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造新机械的愿望。

  实验教学是机械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传统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演示试验,且都属于验证性试验,这种单调、乏味的实验形式难以激起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更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化。为了真正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学以致用能力、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把实验分成创新型、综合设计型、基本型3种。其中,综合设计型与基本型实验是为所有学生设计的,而创新型实验是为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多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课程设计是教学的最后环节,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借助实践能力与设计能力来展示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践能力及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大胆改革设计题目,除了保留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题目外,应添加“简单机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结合题目到实训中心或机械厂观摩小型机械,探索机器的运动原理与结构,把优化设计、CAM/CAD设计应用到课程设计过程中,因为设计题目和工程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再加上先进设计方法的引入,就可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创作空间,可较为容易地激起学生的设计热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快速培养。

  经过几年的机械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获得了一些成就。机械设计课程教师应坚持教学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贯彻到教学过程的始终,最终使得学生都能成为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张晓露,武卫,郭晓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36-37.

  [2]张明容,王丽,李长玉.“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证研究—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105-107.

  安全是天,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加快了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施工企业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硕士论文,机械设备。机械设备是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的工具,随着机械化施工程度的提高,由于安全管理方面的种种原因以及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发生率进一步增大,轻则发生机械损坏或报废,重则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直接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如何避免大规模机械化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危机高发?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就行阐述。

  1、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日趋弱化。现在大多数企业内并未真正的重视设备管理,在经营压力过大的形势下,机械设备安全工作成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辅助工作。再就是现在很多有资质且管理能力高的大型企业,往往以总承包商的身份出现,客观上退出了机械设备现场直接管理,导致了管理漏洞的出现。

  2、专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缺乏。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现在的机械设备也在往智能化,大型化,数字化发展。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如此多的专业操作和安装人员。为此会引进更多的劳务工,他们本身就缺乏专业知识,安全意识淡薄,施工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多人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上岗操作了。这样在机械设备使用上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抢工期,抢进度造成机械超负荷运转,忽视了日常保养和维护。硕士论文,机械设备。工程一旦开工,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投入的机械力量不够,而在工期压力下,管理层面上就只会看到机械设备带来的高效率,无限制要求加班,造成了机械的超负荷运转。工期紧,机械设备只注重使用,只要能用就不能停下来,操作人员根本没时间对机械进行保养和检查,造成机械带病运行。不但降低了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还增加了事故的发生几率。

  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工作,从选型、采购、安装、使用、拆除、维护、改造直至报废,都需要进行专业的管理。针对以上几个环节,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1、正确选型,合理购置调配。工程中标后,机械管理部门就要组织专业人员参与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编制,根据工程大小,工期计划以及特殊部件的吊装方案,选择相应的机械规格型号和数量,以及确定进出场的时间,确保机械设备满足现场施工需要。硕士论文,机械设备。其次,起重机械使用时,要本着“先调剂,后外租”的原则。将企业内部的闲置设备充分利用,不足部分和缺口设备通过外部租用。对要求租用的设备应选择整机性能好,安全装置齐全有效,承租单位资质齐全,信誉度高。

  2、增强机械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机械的安拆及使用中存在的各个危险因素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这些危险因素的辨识及排除就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具备机械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技术人员必须参与到机械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包括:机械施工方案的编审及组织;机械设备改造方案的技术鉴定;新装机械的技术试验和技术交底;机械使用中安全技术状况的检查及整改方案的制定;全程参与机械管理的各个技术环节。

  3、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各项管理制度。三定制度:定人、定机、定岗。就是把机械和设备主人固定下来,把机械使用、保养和维护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同时有利于操作人员更加熟悉设备的性能,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感。交接班制度,能使多班作业人员都能互相了解情况,充分掌握机械的运转状况和技术状况,同时对分析事故原因,考核操作人员提供了有利的证据。硕士论文,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及操作人员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督促操作人员加强日常维护与保养,发现故障及时修理。

  4、强化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人员的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及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及真实性。不要只是敷衍应付。对各次培训都要进行考核,确保培训的效果。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不仅要进行安全技术理论方面的培训,还要确保其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落到实处,重点是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发生的能力,同时提高处理事故的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5、加强特种设备的管理。硕士论文,机械设备。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并经过安全检验。施工企业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应当要办理注册登记,并通过安全检验;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和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硕士论文,机械设备。

  结束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