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公司动态

苏联机械化军问题多多战场上屡战屡败为何坦克旅却屡建奇功?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

  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如果翻开有关于“苏德战争”的战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苏联装甲部队在战争初期发生了一次堪称是“地震”的改组,战前所组建的“机械化军”被迅速解散,并火速重组为了若干个“坦克旅”,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投入作战。这一做法与当时将装甲部队集中使用的方针大相径庭,几乎是将装甲部队的运用方针倒退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么苏联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拆散使用?其意义到底何在呢?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陆军效仿德国装甲部队的“装甲军”,组建了自己的“机械化军”,希望能够打造一支属于苏联自己的“钢铁洪流”。按照苏联陆军的规划,苏军将组建29个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都将由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下辖有1031辆坦克、268辆装甲车和358门。可以说,这是一份野心勃勃的将军方案,如果能够完成的话,那么苏联陆军将拥有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装甲部队。

  但是苏联陆军内部也并非没有人反对组建机械化军,比如说苏联陆军元帅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就曾反对过组建机械化军。在会议上库利克曾尖锐指出苏联陆军不具备组建机械化军的条件,着重强调了苏军目前缺乏训练有素的官兵,坦克大多较为老旧,通讯设备也十分短缺,而且苏联原始落后的交通环境也不适合机械化军的调动和作战,理应放弃建立机械化军。同时库利克建议保持现有的坦克旅编制,如有必要可将各旅的规模适当缩小,并重点发展自行火炮和火箭炮,而非好大喜功的组建机械化军。

  库利克的观点立足于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但是却不是当时军队的“政治正确”,在以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为首的一批军官坚持建设机械化军的情况下,苏军坚定不移的开始组建机械化军。可是机械化军的组建工作却不如苏联陆军想的那么简单,当纸面编制变为现实编制时,苏军几乎是立刻发现了自己存在有库利克所指出的所有问题,而且几乎都无法解决。不过当时的苏联陆军没把这些当回事,认为只要有个两三年时间,这些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爆发的苏德战争打乱了一切,苏军野心勃勃组建的机械化军在战场上可谓百无一用,无论是能力极差的装甲兵,亦或是那些老旧的坦克都在战场上被德军撕的粉碎。虽然苏军也有性能领先于德军的KV系列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可是机械化军的基本编制导致了它无法在战场上发挥效果——事实上,正是机械化军这一编制彻底将苏军的缺点放大了。

  库利克曾指出苏联陆军不适合组建机械化军,而他深层次的含义则鲜少有人了解,那就是苏联陆军在大规模装甲战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如果仅仅从战术角度来看,苏联陆军的装甲部队很长时间都是以支援步兵为主的,过去的训练都是以较小规模的装甲部队,通常是营连级单位,为进攻敌方阵地或是筑垒地域的步兵提供支援和掩护。这一战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较为常见,是当时装甲部队的标准战术。

  可是若采取机械化军方案,则苏联装甲部队必须和德国装甲部队一样独立作战,这对于苏联陆军而言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本身没有这样的训练,适用于大规模装甲战的战术也不存在,这在实战中就容易造成苏联陆军装甲部队的发挥失常。毕竟,你不能指望那些士兵和军官们能够无师自通地领悟装甲战,没有经年累月的训练,苏联装甲兵们根本无法适应大规模装甲战。

  同时,必须注意到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苏军装甲部队是缺乏电台这一关键性设备的。在当时苏联机械化军装备的集中坦克里,T-26轻型坦克、BT系列快速坦克大多都没有无线电电台,少数配备了无线电台的坦克都是指挥坦克。事实上,就算是新锐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也是只有指挥坦克配备了电台,那么在大规模装甲战里就存在了通讯和指挥问题,而苏联装甲部队的解决方案则是依靠旗语来指挥作战。

  可想而知,各坦克的车长要在弹雨横飞的战场还得伸出脑袋去看指挥坦克的旗语,危险性和难度都可想而知。另外,那些不熟悉装甲战的军官也成为了另一个麻烦,他们或许对于小规模装甲战颇有造诣,可是在大规模装甲战上则完全不在行,其指挥能力不足以让他们指挥规模较大的装甲部队,强行组建的机械化军则进一步放大了苏军装甲部队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这些被放大的缺点则在战争中成了一个催命符,让苏联的机械化军在战争中几乎是成建制的被德军歼灭。

  那么苏联装甲部队难道在战争初期就没有一点优秀表现吗?倒也不见得,虽然苏军装甲部队在大规模装甲战上显得力不从心,可是在小规模的装甲冲突里却得心应手。且不说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可以凭借性能在战斗中稳占上风,即便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轻型坦克,也可以在这样的冲突中有较好的表现。究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苏联装甲部队更善于这样的小规模冲突,即便是没有电台相互联络,小规模的装甲部队也可以利用设伏,或是战前的战术规划来建立优势地位。

  而苏联统帅部则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者说是因为当时苏联装甲部队在战争爆发仅半个月里的损失迫使他们不得不注意这一点。在1941年7月15日的《大本营第1号命令》里,苏联统帅部对于苏军的部队编制做了较大规模的调整。首先,机械化军被直接解散了,而受损情况较为轻微的坦克师则得以保留,但编制压缩到了217辆坦克。其次,那些受损较为严重的坦克师和保存下来的坦克旅则做了进一步的拆分,重组为了新的坦克旅,这种坦克旅规模更小,每个旅只有50辆至70辆坦克。

  这一编制上的改变本是为了应对苏军在战争初期的剧烈损失——比如西方面军开战仅一周就损失了六个机械化军,而导致苏联统帅部不得不压缩自己的装甲部队编制。但是这种编制上的缩小也让苏联装甲部队的行动更为迅速,在装甲战中的反应速度和表现都有大规模的提升。而随着战争的继续,苏军的装甲部队编制就干脆在1941年连坦克师都基本取消了,坦克旅成为了苏军装甲部队的基础编制,站在了抗击德国装甲部队的第一线。

  如果从编制上来看,苏军的坦克旅的实力仅仅与德国的装甲营相当(德军一个装甲营有65至72辆坦克),单个根本打不过德国的装甲团,更遑论抗击德国装甲师了。可如果是在防御战和局部反击里,坦克旅能够很好地弥补苏联装甲部队的诸多缺点,若依托预先设置的坚固防御阵地,或是采取设伏和突袭等方式,则这些装甲旅的实力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相较于之前苏军采用的坦克师和机械化军的编制,这种坦克旅无疑是苏军装甲部队的最优选择。

  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后,坦克旅就成为了苏军装甲部队的基础编制,它准许苏军在部队的后勤能力和通讯能力都十分欠缺时,组织装甲部队实施有效的反击和防御。而在1942年苏军重建坦克军这一编制时,坦克旅就是作为了苏军坦克军的基础,让苏军装甲部队能够扬长避短,在战场上发挥出不亚于德国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如果从实际表现来看,坦克旅无疑是苏军在战争中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