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表彰!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关于公布2023年涧西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和“最美科技创新团队”名单的通知

  各街道科协、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大中型企业,各园区科协,各有关单位:

  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实施科教强区战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洛阳市涧西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科协、区科技局共同组织开展2023年涧西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和“最美科技创新团队”评选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发动、组织推荐、专家评选等程序,决定授予王公平等10名同志2023年洛阳市涧西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授予王虎太等10名同志“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称号,授予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核电研究所等10个团队“最美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

  希望评选出的团队和个人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发挥表率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拼搏意志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涧西区的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这些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们心有大我、科技报国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谱写涧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附件:2023年涧西区“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和“最美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王公平,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党员,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的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尤其擅长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及食管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2012年以来开展的“胃癌及结直肠癌的腹腔镜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熟练掌握腹腔镜胸腔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全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胃—十二指三角吻合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腹腔镜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ISR)诊疗超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含侧方淋巴结清扫)、腹腔镜经自然腔道腹部协助无切口结肠次全切除术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50余篇,MEDLINE收录3篇,SCI收录8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2项,编写肿瘤论著2部,获得国家专利4项。

  王佳佳,女,汉族,党员,1988年出生,现任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研发部部长、研究院洛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任。主持或参与河南省重点研发推广专项6项,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结项4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10余项、河南省科技成果报告2项,系统开展了电磁复合材料性能理论研究,在电磁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积累了大量经验,推动了十多款产品的工程化应用研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产品攻克了外购材料性能单一的技术,为公司节约了30%的原料成本,部分产品的性能比同行业产品提升30%-50%。研发生产的功能电磁复合材料产品已在航空航天、雷达隐身领域应用,对军工配套产品起到重大支撑作用。个人获得202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SCI/E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单位年度杰出贡献奖、优秀党员等称号,此外,还担任洛阳市党代表、涧西区人大代表。团队获得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三等奖、洛阳市第二届优秀创新团队奖。该同志为研究院的发展、省市级平台资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力推动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

  王建华,男,满族,1982年9月出生,党员,毕业于吉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拖拉机智控部部长。主持研发了多款动力换挡拖拉机控制系统。其中成功研发的动力换挡控制系统,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打破了动力换挡控制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动力换挡控制技术的空白。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无级变速拖拉机电控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填补了我国300马力以上无级变速拖拉机控制系统的技术空白。动力换挡及无级变速拖拉机控制系统的研发,引领了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提升了拖拉机产品市场竞争力,让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实现与世界同步。在拖拉机控制系统领域先后解决了十余项卡脖子难题,促进了拖拉机智能化的技术进步。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5项,获洛阳市劳动模范、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洛阳市五四青年称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入口

  江澎,男,汉族,1987年9月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现就职凯迈(洛阳)气源有限公司任副主任设计师,主要从事武器装备的设计开发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多项高压气体控制器件及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尤其是航空航天氧气供给调节系统、民航救生系统、电磁控制器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先后完成了20余项国家重点武器装备型号项目研制工作,助力各大重点型号完成了飞行试验验证,包括解决了高超组合发动机用氧气供给与调节系统的技术难题,助力腾云工程往返式空天飞行器中RBCC组合发动机核心技术突破;解决了某新型飞机生命保障系统关键控制器件苛刻环境下的可靠性应用难题,保障了飞行员的供氧安全;解决了民航飞机应急滑梯救生系统的开发难点,打破了国外航空巨头的技术垄断,助力中国商业飞机实现全面国产化。获得国家级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孙小波,男,汉族,1982年7月出生,党员,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制造服务事业部总经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润滑防锈学部主任委员,航天航空精密轴承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科技部重点专项评审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项目2项、参加国家国防科工局配套科研项目7项、参加国机集团重大专项2项,研制并产业化的系列特种工程塑料自润滑材料解决了多项航天工程及国防武器重点工程配套轴承的润滑技术难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多项国外在关键润滑材料及技术上的垄断。荣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专利二等奖1项,荣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5项,制订国家军用标准1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1篇。

  张武杰,男,1982年10月生,硕士研究生,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洛阳市首届河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河洛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骨干成员。长期从事工业外观检测技术、智能检测装备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在相关领域申请专利78项,已授权专利3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曾获2021年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成长组第一名、2020年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全国十强、2020年创响河洛创业创新大赛创业组一等奖等荣誉。张武杰同志作为中科慧远创始人,全面构建了包括研发中心、生产部、技术部、运营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在内的公司研发生产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公司制度建设,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他带领团队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工业视觉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资质平台;促成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院所高校的产学研用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累计引进人才481人;张武杰同志带领团队开发的智能检测装备在多行业得到批量应用,实现了高端装备的国产化,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5亿元,带动间接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唐必亮,男,汉族,1987年出生,党员,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粉磨装备所所长。科技进步来源于解决现场问题,唐必亮同志多次前往国内外大型矿山现场从事技术服务工作。克服高原反应,三次前往4650m海拔项目现场进行技术调研,并通过艰苦奋斗、扎实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了大型矿山核心装备的调试和技术服务等工作。获“河南省专利奖一等奖”1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奖”1项,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得国家专利12项,应用成效显著,解决了氧化铝磨机特有的行业 “痛点”问题;解决了薄弱地基下双驱磨机小齿轮轴组滚动轴承非正常失效的行业“难题”;完成了双驱变频驱动系统国产化研究、推广及应用,突破了大型矿物磨机的“卡脖子”技术。矿物磨机连续三届被工信部评为单项制造冠军产品,近三年技术研发支撑矿物磨机生效订货59.6亿元。唐必亮始终将提高矿物磨机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保证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为己任。

  曹会彦,女,汉族,1982年出生,党员,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参与省重点研发计划或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市重大科技专项1项,研发的干熄焦专用复相氮化物结合碳化硅新材料使大型干熄炉斜道区耐材实际使用寿命突破8年,解决了全干法熄焦关键技术瓶颈。深度参与了院碳化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发的系列配方在电解铝、高炉领域广泛应用,服务电解铝产品产值超过2亿元;借助高炉基建项目的有利条件,所开发高炉配方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年均服务高炉产品3800吨,总产值超过1.7亿元。负责研究开发及市场推广的干熄炉用碳化硅耐火材料成为中钢洛耐院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累计销售额超过8000万元。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一等奖1项;洛阳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中钢集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中钢集团青年科技进步奖1项;2021年被聘为“洛阳市第八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制修订国家标准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1项。

  梁刚,男,汉族,1982年出生,党员,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事业部高级工程师。本人主持高速机低噪声箱式电站项目获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与的适用于野外高温风沙环境下可移动箱式发电机组研制项目获得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00KW分布式能源电站负责热能高效利用技术获得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富氢低热值燃料往复式内燃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洛阳市第七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韩晨,男,汉族,1982年11月出生,党员,硕士,压力加工与热处理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工艺技术与工程设计人员。该同志长期奋战在有色金属加工与工程设计一线,在平凡岗位上发挥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作为项目总师或主设计完成数十项铜及铜合金、钛和镍及其合金、镁合金、钼和钨及其合金、钽和铌及其合金、高温和特殊合金及功能材料等有色金属、难熔金属板带生产线的技术咨询和工程设计工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该同志坚持守正创新,参与3项科研项目,完成3项有色金属行业或中国铝业集团发展报告或规划,参编2项国家标准制订,主持完成4项创新课题的业务建设。主持完成的镁合金板带相关技术成果提升了公司在镁加工领域的行业地位,2次受邀在全国镁行业大会进行主旨报告,该技术成果获得第23届中国专利奖。近年来获得有色金属行业省部级优秀工程咨询奖、设计奖5项,入选各级行业专家或人才计划5项,获得公司及洛阳市技术创新能手、中国铝业集团创新创意大赛、中铝集团金点子银点子等奖项。以第1发明人申请国家专利59项,已获授权36项。以第1作者发表科技期刊论文52篇,行业会议论文9篇。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核电研究所是专业从事核电装备用铸锻件冶炼、锻造、铸造和热处理工艺设计研发及新材料研发部门,依托中国大型铸锻和热处理中心、河南省大型铸锻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在核电铸锻件制造技术研究、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工艺创新及节能降本等方面贡献突出,不断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一系列优质核电铸锻件产品。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克服核电锻件产品种类多、研发周期短、任务重、工艺复杂等问题,带领团队成员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完成了多项科研开发任务和年度工作考核指标。目前已成功承制了漳州1、2#、三澳2#、惠州1#、宁德5#、陆丰6#和霞浦示范快堆等核电机组用关键铸锻件,实现了批量货。通过项目成功实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核电铸锻件国产化应用,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解决我国核电装备缺乏高端铸锻件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核电设备国产化,促进我国核电装备制造技术发展,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近三年,项目团队获得中信重工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获中信集团优秀青年突击队等奖励。拥有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2篇。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不定形耐火材料创新团队共有成员20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9名,高级工程师7,工程师4名。团队成员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和自选科研项目,并同其他单位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合作,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自选课题开展研究工作。至今累计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4项,市级项目2项。相关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14项,市级奖励3项。团队累积参与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授权专利超过30件。针对耐火材料行业共性难点和所服务行业的特殊痛点开展研究,研究成果阐明了多种复杂服役工况下耐火材料的损毁和性能演变机理,掌握了多项材料施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调控技术,并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不定形产品,部分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且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个别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并引领了行业的技术进步,相关产品并在国内外多个行业多种高温装置上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耐火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为所服务行业的工艺进步提供了耐火材料应用保障。同时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在本单位形成了年产5万吨,产值超过3个亿的生产车间,还通过技术转让实现了钢铁、窑炉等多种行业高温装置用耐火材料在洛阳周边快速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子午工程探空火箭冷气动力研发团队”是凯迈(洛阳)气源有限公司于2014年根据专业发展需求组建的一支创新型研发团队,共有成员1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7人,主要开展航空航天飞行器用高压气源装置研发及攻关工作。该团队是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团队,平均年龄35岁。团队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先后完成国家863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项目鲲鹏lB探空火箭冷气推进器、子午二期探空火箭姿控发动机及箭载观测设备、“腾飞一号”空天飞行器动力系统预增压/补氧/动力系统管道吹扫装置、多型机载武器系统动力装置、某型高超音速导弹发动机冷却系统等六十余型高压气源装置的研发工作,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用高压气源装置领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团队成员参与编制国家军用标准1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标准2项;授权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获得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航空工业导弹院科技进步奖3项。团队成员矢志不忘“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兴装强军”的使命和责任,体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优良风范。

  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辊压机研发创新团队成员:吴佳佳、王坷刚、王亚强、田鹤(女)、丁建华、陈波、孙永生、张龙飞、李悦(女)、胡马栓、张孟辉、张志强、王科明、毛雪忆。其中党员5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9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辊压机研发创新团队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坚持市场导向,勇于技术创新,攻坚克难,主动担当,并加大产品市场推广;辊压机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飞越飞跃式发展,进入了产品升级、精细化设计、品质提升、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品牌的阶段。辊压机研发创新团队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在矿业、建材、冶金等领域深耕多年,在基础理论研究、设计理念更新、技术革新、重点难点问题攻关、数据库建设、以及技术储备、产品创新和新领域的推广应用均走在行业前沿。辊压机团队一次次突破“卡脖子”技术,不断突破新领域项目和首台套新规格设备,业绩稳扎稳打,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及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奖项累计20余项;参编国家标准GB/T35168-2017《水泥工业用辊压机》,起草行业标准JB/T11291-2012《矿用高压辊磨机》,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非标设备研发团队是洛阳西苑车辆与动力检验所有限公司的直属部门之一,在国家拖拉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平台下,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工程机械领域的整机与零部件非标试验设备的设计、制造、测试、安调工作,是洛阳西苑车辆与动力检验所有限公司的“研发心脏”。非标设备研发团队共3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3人,高级工程师11人,团队中硕士研究生16人,以创新为驱动力,建立了一支特色鲜明、作风优良、有理想、有目标的集体。成果方面,近三年团队累计承担政府项目5项,累计获得资助1428.7万元,2022年12月,由测试装备研发团队牵头的科研项目《拖拉机动力系统关键共性试验技术及标准体系》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团队三年来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4件,发表科技论文26篇,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2项,专用检测设备定型验证12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制定标准51项,其中国家标准18项,行业标准5项,团体标准28项。业绩方面,团队力求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与市场共进步,和客户同需求,在国内农机测试装备领域市场占比60%,合作客户覆盖面涉及企业、研究机构、农机鉴定站与高校等,三年来检测设备累计销售金额1.06亿。团队深切感受到了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能量,也更加坚定了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企业发展优势的信心。

  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慧远)成立于2016年11月,是中科院自动化所与中科(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共同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团队人员近500人,研发人员占比33.9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研发人员的92.73%。核心成员共21人,其中博士6人,高级职称7人,均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国内顶级院所,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0余项。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上市企业和国际顶级事务所。既具有领先的理论水平,又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商业资源,且具有承担科技创新2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市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条件。中科慧远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研发的突破性仿人光学成像系统慧视、通用AI检测算法平台慧脑、柔性控制平台慧灵,多次打破国际厂商的垄断或填补行业空白,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AOI智能检测设备,并将业务逐步拓展至定制家具、显示面板、可穿戴设备等领域。2018年实现批量生产以来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0%以上,目前资产总额已超5亿元、年产值近3亿元,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走出了中小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升级成长的路子。

  洛阳市涧西区天香小学梦幻科技团队成员包括相辉、赵冠华、陈亚芊、郑亚丽、王富荣、李进京、段海丰和其他兼职科学教师。其中郑亚丽老师为团队负责人。该团队老师们深耕教学,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喜欢科学实验,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研,提升专业水平。在涧西区名师课堂的教研中,团队获得“优秀教研团队”。王富荣老师获区科学优质课一等奖,李进京、郑亚丽老师获二等奖。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了科技研学—“氢能源”科普月活动、科技节活动、课后延时服务科普小实验、开设校内社团、联合莱特飞行者公司,开设航空科普讲座,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课程及活动。近年来,该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迅速,成绩喜人:2021年9月,参加区科技节,获一等奖项目一个、获二等奖项目两个。2021年12月,参加“我爱祖国海疆”科技体育竞赛活动,5名同学获奖一二三等奖。2022年6月“氢能源”科普月活动,在科幻画的项目比赛中,两幅作品获得一等奖,一幅作品获得二等奖。2022年9月区科技节,4个项目获得一等奖、5个项目获得二等奖、1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在市级比赛中,车辆模型获一等奖,航海模型获二等奖。2023年3月参加“驾驭未来”车辆模型赛获得三等奖项目一个、获得二等奖项目四个,团体项目获得洛阳赛区第一名。微电影社团被评为洛阳市优秀社团,学生创作的互联网+反诈知识科普视频获得省级一等奖。

  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高性能铜合金材料技术创新团队依托洛阳铜加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认可委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研项目、河南省创新引领专项为载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行业发展方向,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海洋工程等新兴行业和重点领域用高性能铜合金需求,积极开展高性能铜及铜合金材料自主研发,突破“卡脖子”核心制备技术,为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导航、大型船舶、航空装备、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国家多项重点工程及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了国家材料安全。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主持制修订标准30项,获得专利32项。

  高性能轴承创新团队依托于国创(洛阳)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在行业领军人物、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叶军教授的带领下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洛阳重点、特色产业轴承领域持续攻坚克难,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构建洛阳轴承产业新发展格局做出了贡献。团队负责人叶军是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教授、河南省轴承创新中心主任、国创(洛阳)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叶军带领下,团队成员参研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并获得多项奖励,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开办行业科普杂志,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承办、参办了多项学术会议,行业论坛,包括参办了2022“中国(洛阳)轴承产业技术发展大会”、承办了2022洛阳轴承产业发展研讨会。团队参研项目“高性能滚动轴承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还先后荣获2022年国家科技部创新大赛(宁波区)优胜奖、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202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2021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暨中关村新兴领域专题赛优秀奖,开始建设中国轴承行业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协同云平台。

  万合(洛阳)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激光雷达团队包含了多位行业专家与科技学者,按照研发、生产、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在洛阳创建了一只20余人高水平研发团队,广纳四方青年英才,目前有已有博士2名,硕士3名,高级职称人员3名,引入外国专家5名,均被评定为A类外籍高端人才,其中一位引外专家获2022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团队成员入选“河洛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评2022年获评洛阳首届“河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万合光电激光雷达团队经过快两年的努力,激光雷达项目获得河南省第五届“豫创天下”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获得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洛阳赛区(洛阳创业之星大赛),市级二等奖,市级最佳人气奖,省级优秀奖。承担科技部科技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研制出国内首套大气波导激光雷达探测系统,被列入国内重大建设专项。“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万合光电激光雷达团队作为新洛阳团队,将继续保持高度敬业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带领团队立足科研岗位,聚焦专业领域,潜心科研攻关,积极探索研发新技术,扎实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各个领域,将更多搭载“洛阳智造”技术的激光雷达产品带向全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